2023年港股医药行业下半年投资策略 美股医药整体表现较好
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时间:2023-07-06 16:15:44
1.港股医药行业复盘:2月以来板块回调明显

港股医药市场方面,年初至今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表现先扬后抑,截至目前累计跌幅 约为21%,主要由于去年四季度整体板块估值修复明显,以及近期受部分创新药管 线进度不及预期的影响。国内市场方面,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年初至今累计跌幅为7%。相较于港股和国内A股医药市场,美股医药整体表现较好,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 (NBI),年初至今累计跌幅仅为3%,主要由于海外医药投融资环境逐步改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于2015年8月发布。受流动性、汇率等因素影响,恒生医疗保健 指数与恒生指数的相关性较高。

按权重排序,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排名前二十的成分股以传统药企、CXO、创新药和 互联网医疗企业为主,其中包含5家传统药企、3家CXO企业、3家创新药企和3家 互联网医疗企业。港股医药子行业的累计回报率:港股医药子行 业自年初以来,表现分化明显。其中,中药和商业流通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年 初至今累计回报率分别为31%和16%。各子行业表现看来,CXO和互联网医疗表现较 弱,累计跌幅较大,分别为31%和27%。

港股市场各板块表现对比:按照Wind行业分类,2023年初至今港股医疗保健表现排名靠后, 跌幅约为10%;2022年10月至年底港股医疗保健整体反弹明显,累计涨幅超过20%。A股和港股医药估值比较:港股医药整体估值低于A股和海外医药。港股医药公司中位数估值为23年14倍PE,24年13倍PE;A股医药公司平均估值为23年22倍PE,24年18倍PE ;海外医药公司的平均估值为23年21倍PE,24年19倍PE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过去5年MSCI China Healthcare Index PE平均值为42倍,目前指数PE为30倍, 位于-1标准差附近,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截至目前,港股医药板块纳入港股通的公司数量达到93家,占港股医药公司总数的 41%。按照港股通持股比例,排名前十的港股医药公司以创新药、CXO和医疗服务板块为 主,其中包含3家创新药企、2家CXO公司和2家医疗服务公司。目前A+H港股医药公司数量达到19家,涵盖CXO、创新药和传统药企等。受港股流动性等因素影响,除龙头公司外,其他A+H医药公司港股股价相对A股折价幅度相对 较大,约为30%-80%。分板块来看,以CXO和创新药为代表的的新兴板块港股折价波动较大,而传统板块(传统药企、原料药、器械等)港股折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2.政策回顾:政策趋向温和,支付端改革持续推进

受疫情影响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负增长:2022年以来,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基本 持平,利润总额增速累计同比为负。截至今年5月,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22%。医保收入增速高于支出增速:2020年以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含职工和居民)的收入增速 持续超过支出增速。2022年全国医保的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30,698亿元(同比增长7%)、 24,432亿元(同比增长2%),年末基金累计结存42,541亿元(同比增长18%)。根据医药魔方的数据,2022年国内创新药IND和NDA数量分别为600件和64件。其中,国产 新药占比分别为79%和38%,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2013-2022年,国产新药IND和NDA数 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和13%。

2013-2022年,国内获批创新药共389个,其中国产品种108个(占比约为30%)、进口产品 281个。2022年,国内共上市50款创新药,其中,国产创新药共15款,占比约为30%。根据《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的数据,近年来随着国内药 企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license-in/out项目数量实现快 速增长。国内license-in项目数从2013年的14个增长至2022年的 92个。此外,license-out项目数也实现快速增长,从 2013年的2个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60个。2020-2022年国内药企对外授权项目较为活跃,授权产 品包括ADC、双抗、单抗等。

自2017年起国家医保局每年组织一次医保目录谈判工作,纳入谈判的品种数量从2017年的44 个快速增长至2022年147个。受疫情影响,2022年底医保谈判延迟至2023年初,此轮谈判覆 盖147个品种,谈判成功121个,总体成功率为82%,平均价格降幅为60%。今年6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3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 工作方案》。可申报参加品种包括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 的新通用名药品,适应症或功能主治发生重大变化,罕见病药物等。2023年目录调整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准备(5-6 月)、申报 (7-8 月)、专家评审(8-9月)、谈判(9-11月)、公布结果(11月)。

创新药通过价格谈判后进入医保,随着患者可及性的提升,销售有望实现快速放量。例如,肿瘤药领域,安罗替尼于2018年成功通过价格谈判,纳入医保后实现销售放量。此外, 阿美替尼于2020年底纳入国家版医保目录,米内网样本医院数据显示纳入医保后季度销售额实 现快速爬坡。其他非肿瘤领域,例如自身免疫领域,修美乐(阿达木单抗)于2019年降价约60%后成功纳 入国家医保目录,随着患者可及性的提升,该产品实现销售快速放量。

3.重点标的:聚焦需求复苏与创新驱动

固生堂聚焦于国内民营中医医疗服务市场,通过线上和线下业务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中医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拥有超过50家线下门店,主要覆盖华东、华南和华北市场。受益于行业政策支持,中医诊疗市场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 2022年中国中医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2,820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8,160亿元,2022- 2025年复合增速为12%。其中, 2022年中医诊断和治疗服务的市场份额约为45%。受益于中医药行业 的政策支持,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各类慢性病患病率的提升,预计中医诊断和治疗服务 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5,76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9,890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速为20%。

线上、线下业务同步发展,过往业绩优秀。通过内生和外延并购,2019-2022年公司收入和调整后净利 润复合增速分为22%和38%。随着公司线上、线下业务的同步发展,就诊人次从2018年的144万增长至 2022年的295万,复合增速为20%。为方便患者解决就医需求,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目前公司运 营多个线上渠道,包括公司官网、微信小程序等,线上业务已覆盖全国超过300个城市。

随着公司OMO 模式的发展,2020年以来线上业务的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2,400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2.6亿 元,复合增速为228%,收入占比从2020的3%提升至2022年的16%。丰富的中医师资源,自有医生贡献占比有望提升。公司拥有丰富的中医师资源,并通过医生合伙人计划建 立稳定的医生合作关系。2022年公司线上和线下网络共覆盖超过2.9万名中医师,其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比 约为40%。此外,公司加强名医工作室建设,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超过30个名医工作室,通过师带 徒模式,传承名医经验。此外,通过加强自有医师的队伍建设和培养,未来自有医师的业绩贡献有望实现 进一步提升。

海吉亚医疗目前经营或管理13家以肿瘤科为核心的医院,覆盖国内七个省的十个城市。2022年,公司收 入同比增长38%,达到32.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至4.77亿元。剔除一次性项目的影响,公司经调整 净利润同比增长35%至6.07亿元。医院业务强劲增长。医院业务是公司的主要业务,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41%至30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 95%(2021年占比93%)。2022年,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8%和37%,达到11亿元 和19亿元。此外,去年就诊人次同比增长42%,达到330万。按治疗领域划分收入,2022年肿瘤业务收 入同比增长31%至1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5%;非肿瘤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占公司总收入的55%。 此外,2022年手术量同比增长49%,达到62,237例。

内生和外延持续推进。截至2022年底,公司现有旗下医院床位数达到约6,200张。在建新医院方面,德州、 无锡和常熟医院预计分别于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开业。就现有医院二期项目而言,重庆海吉亚医院 二期项目自2023年2月起投用。与现有医院产生协同效应。目前,公司在江苏省拥有五家医院,包含2家位于苏州的医院(苏州永鼎医院 和苏州沧浪医院)、在建的无锡和常熟医院,以及今年5月收购的宜兴医院。我们认为这些位于长三角地 区的现有医院将进一步产生协同效应,例如供应链和医生资源。随着现有医院二期项目的投用,在建新医 院和并购标的,公司预计可开放床位数将于2024年底超过12,000张。

锦欣生殖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29%,达到23.6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64%至1.21亿元。扣除 一次性项目的影响,公司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降37%至2.77亿元,主要由于IVF业务受疫情的影响。IVF周期数受疫情影响下降。2022年受疫情影响,IVF周期总数同比下降4%至26,125(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2%,去年下半年同比下降7%)。国内业务方面,2022年成都、深圳、云南、武汉和中国香港业务的收入 分别为14亿元、3.48亿元、0.92亿元、0.17亿元和0.59亿元,分别同比变动57%/-18%/NA/-69%/257%, 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59%/15%/4%/1%/3%。其中深圳收入下降主要受疫情影响,武汉医院收入下降主要 由于ARS业务暂时中断。此外,武汉医院的ARS业务已于2022年8月恢复。去年公司成都和深圳业务的成功 率分别达到56.1%和54.5%,其中成都西囡医院和深圳中山医院的成功率分别提升了0.80%和1.90%。

进一步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扩张。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国内共有8家医疗机构,并有望于2027年达到13-15 家,每年落地1-2家收购。此外,2022年2月公司于深圳收购了新物业,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和产能。新 物业预计将于2024年初开始运营。公司于美国进一步扩大其业务网络,HRC Fertility自建的圣地亚哥诊所 已于2022年8月开始运营。此外,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其于美国的市场份额,预计2027年医生数量有望达 到40-50位。此外,公司还计划将在东南亚市场探索潜在的并购机会。国内IVF市场迎来政策鼓励。

2022年8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发布, 指导地方政府在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育技术纳入医保支付 范围。基于公司在国内私立IVF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认为随着潜在的政策支持,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 市场份额。此外,2023年6月,北京将“促排卵检查、胚胎移植术”等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 门诊甲类报销范围。随着医保的覆盖,IVF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荣昌生物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的发现、开发和商 业化。1Q23,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2.06%,达到1.68亿元,净亏损为3.24亿元。2022年,公司收入同比 下降46%,达到7.68亿元,净亏损为9.99亿元(2021年净利润为2.76亿元)。2022年收入下降主要由于 2021年公司收到来自西雅图关于RC48的2亿美元首付款。2022年RC18(泰它西普)和RC48(维迪西妥 单抗)的销售增长强劲,总销售收入达到7.38亿元(同比增长462%)。

泰它西普(RC18)纳入医保后实现销售放量。2022年,泰它西普销售额达到约3.38亿元,同比增速超过 600%。2022年,公司已为RC18组建了一支639人的销售团队(2021年为132人),覆盖了1,876家医院 和超过1,000家DTP药房。2021年底,RC18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适应症已被纳入2021年 版医保目录。SLE方面,公司已于2022年三季度完成RC18用于治疗SLE的三期确证性临床,并取得阳性结 果。海外市场开发方面,公司已于2022年上半年在美国启动了RC18用于治疗SLE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 研究,并于2022年9月获得欧盟批准。

维迪西妥单抗(RC48)UC适应症被纳入2022年版医保目录。2022年,RC48销售额达到约4.00亿元, 同比增速超过300%。目前,公司已为RC48组建了一支520人的销售团队,覆盖了超过1,400家医院。 RC48 GC适应症已于2021年底被纳入医保目录,UC适应症已被纳入2022版医保目录,并且已经于2023 年3月开始执行。乳腺癌方面,RC48正在国内开展用于治疗HER2低表达(IHC 2+及FISH-),以及用于 治疗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外,RC48正在国内开展其他肿瘤的临床试验, 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胆道癌(BTC)等。近期,公司获得了NMPA关于RC48两项适应症的 IND批准,分别为BC(单药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GC(联合特瑞普利单抗)。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