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起玄武门政变时,真正死心塌地追随他的人没有几个,很多人都不愿意担这个风险,这不仅仅是生命风险,而且也是道德风险。所以像秦琼这样的人就没有参与。参加玄武门政变最最积极的人是长孙无忌,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把一家人的身家性命都赌上了;第二积极的是尉迟敬德,因为他当时毫无实权,急需改变现状;第三积极的是侯君集,这个人物耐人寻味。
(资料图)
侯君集出生于今天陕西省旬邑县侯家村,从小不读诗书,喜欢结交。成年后,他到大人物集中的太原寻求发展时,发现李世民很有才能,于是投入到李世民麾下,时光流逝,军功累积,到玄武门政变前,侯君集也只是一个左虞侯,所以他积极参加了玄武门政变。
一场血腥的杀戮过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侯君集因为功劳大,被李世民封为左卫将军,并得到一千户的食邑。公元630年,侯君集任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这个结果侯君集是比较满意的,但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野心大着呢!难道我就不能“入相出将”吗?
但要再往上升,得有新的军功。李世民上位后,对四境之国大行征服之举,侯君集觉得机会来了,他完成可以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自己的升迁铺路。
公元635年三月份,李世民派侯君集为副手,跟随大将军李靖一道,讨伐西部强横的少数民族吐谷浑。为了争功,侯君集带领南路军团克服了霜降、积雪、粮草供应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追击敌兵二千多里,一路上连战连捷,俘获物质无数,立下大功而返。
此战后,侯君集在637年被李世民封为陈州刺史、陈国公。次年回京城长安任职,做了吏部尚书、光禄大夫。很不错了,但是,他觉得还不够。
640年,李世民命侯君集单独统兵,征讨西域强国高昌。侯君集再次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一年不到攻下高昌国都城,俘虏高昌国国王麹智盛及其百官。此次胜利战果辉煌,侯君集以为加官进爵,位极人臣有望了。可是回到朝廷,等待他的却是一副冰冷的铁链——侯君集被大理寺抓捕,投入监狱,原因是他攻打高昌国时,将高昌国众多宝物纳入自己囊中,又将高昌国一些官员不经上报朝廷便发配或处死了。
侯君集觉得朝廷太小题大作了,贪污些许宝物的罪过与攻灭高昌国的功劳相比,真是荧光之与日月,为什么还要将自己下狱呢?是不是李世民害怕自己功劳太大,有意见了?
最终的结果,侯君集因有功被放出来,官复原职,但升迁就无望了。侯君集无比懊恼,真的是功亏一篑啊!眼看着目标就要达成,结果却是如此。
可叹!他并没有反思自己,却怪李世民“赏罚失当”。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
公元643年3月23日,李世民追念大唐建立的有功之臣,命阎立本画了二十四幅画像,挂在凌烟阁中,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二十四功臣个个地位尊贵,令人景仰,但却是有先后顺序的,侯君集排在第17位。侯君集仔细看了看,发现参加玄武门政变的功臣位置都很靠前,比如长孙无忌排在第1位,杜如晦排第3,房玄龄排第5,高士廉排第6,尉迟敬德排在第7位。自己与尉迟敬德整整差了10个名次。而当初自己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全程参与,谋划与参战都未缺席的,全程参与的只有四人。他心里又不平衡了,看来,李世民对自己的意见不是一点点,而是相当大。
侯君集心里的不忿开始表露在外,第一个听他发牢骚的人是洛阳都督张亮,张亮功劳也大,被派往洛阳工作,侯君集说他遭到了排挤,张亮认为不是排挤,侯君集很恼火,说:“我们都是被排挤的人。我平定了一个国家,皇上不封赏,反而将我下狱,这还不是排挤吗?你想不想造反,如果造反,我就跟你一起反。”张亮将此话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并未理会。
侯君集继续发牢骚,他说他后悔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时代,唐朝是禁止谈论玄武门之变的;可人们私下里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玄武门之变。谈起玄武门之变,就难免对那些参与者指指点点,侯君集自然也被人指指点点过;现在,他觉得他比杜娥还冤,有苦说不出,越来越后悔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就在侯君集心如黄莲苦的时候,有一个人与他同病相怜,这个人就是当朝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得了疑心病,总是疑心李世民要废了他的太子之位,给他的弟弟李泰。因为李世民异乎寻常的喜欢李泰,这让李承乾感到恐慌,他怕到手的皇位最终会落到弟弟之手。
公元643年,侯君集与李承乾这两个心意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商量好了谋反的一些细节,准备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可是李承乾毕竟太年轻了,李世民又是搞政变的老手,李承乾左右找不到机会,终于事情败露了。李世民将太子及侯君集一网成擒。
叛处死刑后,侯君集在李世民面前大喊:“李世民,我有功,我有功。”希望功过相抵,李世民没有答应。在被拖下去斩的时候,他又骂李世民:“李世民,你不得好死……”可能在此刻,才是侯君集最后悔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时候。
侯君集死前一愿,希望免其妻儿死罪,李世民允许,其妻儿被迁居至岭南,不得再回京城。
参考书目:《旧唐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