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陈凯年
(资料图)
炎炎夏日,走进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储林种植基地却是凉风习习,满目青绿,祁连云杉环绕半山腰,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等树种在风中轻轻“舞动”,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凉州区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生态区位极其特殊重要。
近年来,凉州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方针不动摇,切实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抢抓“双碳”机遇,“向南部山区要绿”,规划在祁连山浅山区张义、谢河、古城、康宁、丰乐等镇适宜造林区域,利用8年时间(2022-2029年),建设国家储备林7.27万亩。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碳汇林交易,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截至目前,凉州区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省道308沿线区域,营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等为主的国家储备林2.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071亩、改培抚育1144亩,栽植各类树木192.5万株,项目配套建设道路、电力设施、供水工程和小管出流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4亿元。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全程跟班服务,紧盯实施、验收、管护等关键环节,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凉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陆科说,凉州区委、区政府持续组织全区机关干部职工进行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党员干部携手护绿行动,发挥了先锋引领作用,有效带动国储林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并将G30、国道312线、S308线等区域荒滩纳入国储林项目建设范围,提升了通道绿化水平,成立凉州区天梯山林场,保障了国储林后期经营和管理。
同时,凉州区紧跟国家“双碳”战略进程,充分挖掘林业“碳库”价值,将符合条件的人工造林项目开发成为核证碳标准下的自愿减排项目,共核定人工造林碳汇交易面积14.6万亩,2022年12月24日成功注册为碳交易项目,今年4月12日完成交易,实现碳汇收益64.19万元,标志着凉州区林业碳汇交易实现零的突破。
“凉州区首个碳汇交易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易,为凉州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成功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生态价值转换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诠释,对全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里程碑意义。”凉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象举说。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国之大计,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对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全面激活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储林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林下经济及旅游收益,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带动周边天梯山大景区、塔儿湾景区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试验种植红松、油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林树种,发展林下养鸡、芍药种植等经济产业,探索打造‘林—禽(畜)—花—游’观光产业园。”凉州区天梯山林场场长张世兴介绍说,整个项目建成后,凉州区森林覆盖率可提升近1个百分点,木材储备量可增加20.45万立方米,经济效益年均可达3亿元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将成为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双碳”目标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凉州区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成效显著。2023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30万株,完成草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3万亩。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