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句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出自他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资料图)
4、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5、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6、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7、这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8、“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9、“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10、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11、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12、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13、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14、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15、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16、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17、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18、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19、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20、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21、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2、苏洵之子。
23、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24、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25、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26、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27、在各地均有惠政。
28、卒后追谥文忠。
29、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30、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1、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2、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33、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34、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5、 又工书画。
36、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