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这样做一切就会在成长中,失去了就衰老死亡
【资料图】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这里说“苟得其养”,就是养气。儒家说“养气”,道家说“炼气”,佛家说“修气”; 儒家说“存心养性”,佛家说“明心见性”,道家说“修心炼性”。 对于心性之学,非常奇怪,三家的见解都相同。 修气也好,养气也好,炼气也好,怎么修? 怎么炼? 怎么养呢? 要经常保持自己心境的宁静,所谓没有妄想,把呼吸自然之气,修养到不来不去“息”的境界,那么生命永远年轻,自己就在成长;失去了养气的境界,生命就衰老死亡。孔子也讲到这个道理,“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他说: “操则存”,“操”就是修持,念念都在定慧中,把握住这个境界就成长;“舍则亡”,放弃了,散乱了,就完了。这个境界的修养工夫,要“出入无时”,不被时间拘束,也不受空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在静定中,这是要看内心的修养,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 如空空洞洞,这空空洞洞就是一个方向, 要“一切不管,放下就是”。 孔子这几句话,就是由养气到达养心的境界。人真正的修养是养心,培养天然的善良心性,与身体的修养,是连在一起的。在心理部分的养气,则养到随时保持清明“平旦之气”,不呼也不吸,进入“息”的境界,心理上不起善恶的念头,这时,自己心的善良面目就找到了。这是孟子的真实功夫,在中国文化而言,学佛,学道,学儒,这一部分的修养就是基本;这一部分没有学好,就是基础不稳定,都不行。 认识了这个道理,用这个方法去修养,一切就会在成长中。中国人后来所说的,欲修长生不老,基本上也是从这里着手。如果身心上失去了这种境界,“无物不消”,只有向死亡的路上走。 最重要的,是孟子引用孔子所告诉我们的修养方法。孔子说: 修 养的功 夫,“操则存”,掌握、把持在自己的手里,也就是掌握自己的定力, 如果自己不能掌握自己,那也完了,跟禽兽差不多了。 养心炼气,要在行、住、坐、卧之间,随时把握得住定的境界才行,如果放弃了它,就立即没有了。所以修养的境界,完全是由“心行”来的,不是靠盘腿打坐,如果念念散乱,念念忘失了这个境界,就不必谈修养, 那是在放,在舍,放出去了,没有修养。学佛也是一样的,所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就是“操则存”,在佛家讲,“操”就是修持,所以戒、定、慧要自己把持住。 这个基本修养,各家都是一样的,人类文化的基本求善,差不多都是相同的。 孔子如此讲修养,只是“操则存,舍则亡”,还是不够,就像现在的青年参加联考,在考前天天用功,晓得了“操则存”; 考完以后,一放松又全部忘记了,于是“舍则亡”。 所以“操则存,舍则亡”并不能修养成功, 我常说,做任何一件事,欲想成功,一定要发疯,不到快发疯的阶段,是不会有成就的。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之成功,都是如此。学佛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在了解道理,认识了这养气的经验以后,“出入无时”,一出一入,来去、生灭,就是那样来往,“莫知其乡”,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了。 就像《金刚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根本就无所住,无所不在,普遍的存在。一个人如果为了财富、虚荣,贪图物质享受而动心,操守上已经失去了本心。 这种操守行为,在佛家就是所谓的“办事定”;失去了操守的行为,在心性上是散乱,是不对的,在行为上是大妄行。行愿的行就是大定,普贤的十大行愿,要多么大的定力!认识清楚,才能身体力行。打坐能定,下座以后不能起心愿而定之,是不行的, 能在心愿境界而定,就可以到达孔孟的道理,老庄的道理。佛法大小乘也是一样的,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两样,也就是孔子说的,“操则存,舍则亡”。摘编自《孟子与滕文公、告子》(东方出版社) ****** 赞赏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关键词:
上一篇:全球简讯:我国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 大连湾海底隧道今日正式通车
下一篇:最后一页